刚刚过去的科技节,当大家都在享受悠闲时光时,我校的学子们却在家里掀起了一场奇妙的“科学风暴”!一份充满趣味与挑战的科学实践作业,让他们摇身一变,成为了小小科学家和微观建筑师。现在,就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些精彩的瞬间,感受科学的魅力吧!
对于小学以及七、八年级的同学们来说,厨房变成了他们的第一实验室,而紫甘蓝,就是他们的“魔法试剂”。孩子们亲手榨取紫甘蓝汁,用它来检验家中常见的液体:白醋的酸让它变成了娇艳的红色,肥皂水的碱让它呈现出深邃的蓝色或绿色,纯净水则保持了它原本的紫色……一杯杯色彩斑斓的液体,不仅是视觉的盛宴,更是知识的直观体现。九年级的同学们则迎接了更高阶的挑战——用橡皮泥制作过氧化汞和氧化汞的微观分解示意图。这不仅是手工活,更是一次对化学反应本质的深度思考。红的、白的、黑的小小橡皮泥球,在同学们灵巧的手中,变成了一个个氧原子和汞原子。他们精心组合,搭建出过氧化汞的分子结构,再通过“分解”过程,将其重新排列成氧化汞分子和氧分子。这个过程,让抽象的化学方程式变得触手可及。小学以及中学七、八年级交出了42份视频,六百多份纸质实验材料,其中233名学生获最佳科学探索奖,452名学生获科学探索家,九年级的同学交出了522份充满创意与智慧的作品,每一件都是对化学原理的独特诠释。



生物科学居家小实验活动,以“细胞模型制作”与“生态瓶制作”两大比赛为核心,激发学生探索生物世界的热情。活动中,同学们参与积极性高涨,共提交400份纸质实验材料、近80件生态瓶作品及约200件细胞模型,成果丰硕。从作品来看,细胞模型细节丰富,学生巧用黏土、塑料瓶等日常材料,清晰呈现细胞膜、细胞核等结构;生态瓶设计兼具科学性与创意,合理搭配水生生物与环境,生动诠释生态平衡原理。此次活动不仅让学生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,更培养了其观察、动手与创新思维,为居家学习增添了趣味与深度,有效推动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。



物理实践活动以“分层递进、趣味探究”为核心,低年级设置“吹不起来的乒乓球”与高年级设置“创意乐器制作”等主题任务,激发学生探索物理世界的热情。活动中,同学们参与积极性高涨,提交400多份实践作业纸,100多份实验探究视频和制作,成果丰硕。低年级学生巧用塑料瓶、乒乓球等材料完成趣味实验,直观感知气压、力学等原理;高年级学生利用纸盒、橡皮筋、吸管等日常物品,精心制作能演奏不同音调的创意乐器,部分作品还通过视频录制、班级展演等形式展示成果。此次活动遵循“物理即生活,实践出真知”的理念,让学生在“做中学”中深化对振动、频率、流体力学等知识的理解,既锻炼了动手操作与问题解决能力,又打破了课堂与生活的界限,有效推动了物理学科实践素养的培养。




从多彩的化学试剂,到奇妙的生物样本,再到精巧的物理装置,这个假期,我们共同见证了知识在课堂之外生根发芽。上千份的成果,是孩子们探索精神的生动注脚,也是我们家校携手育人的美好缩影。
为我们每一位勇于探索的“未来科学家”点赞! 你们的认真与创意,是这个秋天最动人的风景。
教育,是一场爱与智慧的同行。每一次实践的体验,都是成长路上的一块基石。让我们继续同心同行,守护孩子们的好奇心,陪伴他们在知识的星辰大海中,扬帆远航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