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学与初中阶段在学习节奏、学科内容、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,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“断层期”。在小初衔接阶段,学生易出现学习适应困难、行为规范松弛、心理状态波动等方面,而良好的学习习惯、行为习惯、思维习惯和心理习惯是衔接过渡的核心支撑。为此,2025年9月29日,临沂沂州实验学校召开了“内驱 • 赋能 • 护航”为主题的小初衔接行为习惯与养成教育研讨会。学校党委书记徐勤波,党委副书记、校长李庆阳出席会议;小学教务处王宗美主任,六年级云凤玲主任,七年级刘纪海主任,八年级张金秀主任,六、七、八年级语、数、英、美术、道法等备课组长及教师代表参与会议。会议由小学教务处王宗美主任主持。
会上,学校党委书记徐勤波率先阐明会议核心意义,强调本次研讨会是继学业课程衔接研讨之后,进一步聚焦学生行为习惯与养成的关键会议;王宗美主任指出小初衔接不仅是知识的延续,更是行为方式、思维模式与责任意识的转型期。本次会议特别邀请六年级和七年级、八年级的老师共同参与,希望通过多方视角、真实案例与实践经验的交流,共同探索出一条行为习惯系统培养、养成教育有效落地的衔接路径。
接下来,由六年级教师代表发言:六年级美术备课组长韩亚妮老师分享六年级小初衔接方法,聚焦自主规划、责任担当、主动思维三类习惯培养并提出以学长制为牵引,结合班级“每日打卡、岗位轮换、周复盘”机制,联动家校推送习惯提醒、开微家长会,帮学生从“被动管理”过渡到“自主掌控”;六年级英语备课组长曹秀娜老师的汇报以“内驱力”为核心,聚焦六年级小初衔接阶段的习惯培养,旨在推动学生习惯从“要他做”转向“他要做”,整体内容分为核心方向、实施路径、后续计划及总结展望四部分;郑磊老师围绕“小初衔接中的习惯培养”展开专题研究,从当前现状、存在问题、教育实践与反思、目标与具体策略四个核心维度,结合政策要求与实践案例,系统梳理了小初衔接阶段习惯培养的重点方向与实施路径;云凤玲主任围绕“贯通、赋能、共生”理念,从心理、学习、生活三类习惯及配套机制展开,旨在科学衔接小初阶段,帮助学生从“学会”转向“会学”,激发内驱力,尊重个性化与自主性。
随后,七、八年级的年级主任及骨干教师根据现阶段初中学生的表现,阐述了小初习惯衔接的痛点与难点,希望能通过与六年级同心协力、融合贯通的培养,促使学生养成受益终生的好习惯。八年级张金秀主任提出初中起始年级应开展预适应模式,如每月开展序列化的主题班会。同时成立班级和年级自主管理小组,引导学生从“他律”走向“互律”到“自律”;惠民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带班经验,提出“习惯养成”的具体做法;李莉莉老师结合语文学科特点,鼓励学生提前背诵文言文、拓宽课外阅读等途径来减缓小初衔接语文学科的坡度;七年级刘纪海主任针对初中起始年级的行为习惯,制定并推出符合本校学生的《行为规范指导手册》,教会学生认识初中生活的一日常规,实现小升初的平稳过渡;刘倩老师从教师角色为切入视角,提出教师要从“管控者”转变为“引导者”和“赋能者”,以积极的能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。同时通过分析中考英语改革,建议六年级英语的学习应注重平衡背诵与默写,拓展阅读广度与深度;彭培云老师指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,习惯的养成重点在于“抓反复、反复抓”,从小学阶段先逐步做好“他律”,到了初中阶段逐渐形成“自律”。
最后,学校党委书记徐勤波作总结讲话。他指出,行为习惯与养成是小初衔接的“隐形课程”与“核心支柱”。我们的目标是通过“认知、行为、意识”三层的系统培养,沿着“他律、互律、自律”的清晰路径,为学生搭建平稳过渡的脚手架、为学生的顺利过渡保驾护航。最终,不是将他们“推”过衔接的鸿沟,而是让他们凭借自己养成的良好习惯,稳健、从容地“走”过去,实现真正的自主成长。
本次以“内驱 • 赋能 • 护航”为主题的小初衔接行为习惯与养成教育的研讨会圆满落幕。通过今天的研讨,我们能更清晰地把握小初衔接中行为习惯与德育培养的方向与路径,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带着自律、担当与思考,稳健地走向初中生活。